色彩感知理论
人类眼睛能看到的色彩是可见光反射的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范围为380~760nm,其中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
图1 电磁波谱
光学理论上的颜色和物理生理学有关,是由可见光(电磁能)经过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后到达人眼,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转化为人脑所能处理的电脉冲结果,最终形成对色彩的感知。色彩感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不仅由光的物理性质决定,也受到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陈为等,2013)。
色彩感知的生理基础是人眼,人眼的主要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中央凹和视神经等部分。人眼接收到的光线首先经过角膜和瞳孔到达晶状体,晶状体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神经再将视网膜上接收到的信息传输到大脑中,完成整个视觉信息接收的过程。其中,视网膜中包含三层主要的神经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以及两种连接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它们含有一种叫做视觉色素的感光化学物质,能对光线产生反应。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凹处,在亮光下起作用,产生色觉;而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凹的两侧,在暗光线下起作用,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能力差,无法产生色觉。根据视锥细胞最敏感的波长,视锥细胞可分为短视锥细胞、中视锥细胞和长视锥细胞,分别对蓝色、绿色和红色光最为敏感。研究表明,三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和敏感度不同,短视锥细胞覆盖的面积最大,但其敏感度最低。所以一般而言,面积较小的地图要素不宜渲染为蓝色。
色彩感知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学中有两种主要的色彩感知理论: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三原色理论由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于180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颜色感知是光线对三种视锥细胞进行刺激的结果。如果只有一种视锥细胞收到刺激,那么人眼就能感知到这种颜色,例如,红光刺激长视锥细胞,使人感知到红色。而对于其他颜色的感知则是对三种视锥细胞进行成比例刺激的结果,例如,黄色的光会刺激绿色和红色的视锥细胞,使人感知到黄色。
拮抗理论是由埃瓦尔德·赫林(Ewald Hering)于187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眼对于色彩的感知是基于一个明-暗(黑-白)颜色通道和两种相对的颜色通道:红-绿颜色通道和黄-蓝颜色通道。每种颜色通道内的颜色相互对立,因此人眼无法感受到同一通道内的混合色(红-绿混合或黄-蓝混合),但可以感知到不同颜色通道内的混合色(红-蓝混合、红-黄混合等)。
虽然多年来两种理论的支持者一直在为拥护各自的理论而进行争辩,但客观而言,两种理论都可以很好地解释色彩感知的过程。三原色理论以三种视锥细胞的存在为理论基础,而来自于不同视锥细胞中的信息的组合方式也正是基于拮抗理论,两种理论相互补充,在解释人类色觉的复杂现象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杨雄里,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