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云

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当代地名 / 行政区划 / 地级行政区 / 详情

景德镇市

 2100

 收藏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民国时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2019年,景德镇市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

地名类型地级行政区
别名瓷都
拼音JingdezhenShi
行政区划

江西省-景德镇市

地址昌江区瓷都大道666号
地名映像

千年古镇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千年窑火炼就了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繁荣,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世界瓷都

景德镇的千年窑火炼就了其『世界瓷都』的地位。多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瓷器不仅成为中国宫廷的御用珍宝,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贸易商品和文化符号。景德镇瓷器的独特魅力,广泛地影响着世界,景德镇逐步成为全球制瓷业以及陶瓷贸易的中心和源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

生态家园

景德镇坐落在黄山、怀玉山的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作为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本』,景德镇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水网纵横、森林茂密,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8%,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5.73%,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通过打造美丽生态家园,景德镇的城市更美、生态更优,美丽乡韵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旅游名城

作为千年古镇和世界瓷都,景德镇文化独特,资源丰富,品牌响亮。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世界交流的媒介,景德镇以陶瓷为主线,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景德镇以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城市之一。

地名的含义

景德:宋真宗年号为“景德”;镇:市镇、集镇,古时商业活动聚集地;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地名的来历

原名新平镇,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应朝廷需要,将“景德”年号刻于“御瓷”上,“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后将新平镇易名为景德镇得名。

地名的历史沿革

东晋设新平镇。

唐武德二年(619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乡。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

开元四年(716年),改为新昌县。

天宝元年(742年)新昌县更名为浮梁县。

宋景德元年(1004年),因新平镇所制御瓷,均刻有“景德”年号,“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故改新平镇为景德镇。

1949年5月4日,景德镇从浮梁县析出置市,为地级市建制,直属赣东北行署。9月,改景德镇市为县级市。

1953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后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景德镇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种之多,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高岭土、瓷石、沙金、石灰岩、大理石、萤石、耐火黏土和黑钨矿9种。其中,以瓷石和高岭土的开发历史最为悠久。宋元以来,瓷石和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直接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高岭土已成为国际陶瓷业的通用名。

经济概况

产业经济

2015年,景德镇实现GDP772.05亿元,同比增长8.6%。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最大。景德镇市有“世界瓷都”的美誉,除了陶瓷产业,景德镇还拥有汽车、航空等重要产业,三者构成了景德镇发展的重要支柱。著名的昌河汽车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均位于景德镇。景德镇有“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的美誉,创建于1969年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也位于景德镇。

农业

水稻是景德镇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景德镇是江西省环鄱阳湖水稻种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景德镇也是江西省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浮梁县茶叶生产在景德镇的农业产值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其名气产生较早。早在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中就有“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浮梁县曾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红茶之乡”的称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地域范围处在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2′~29°56′之间。其北部与安徽省的池州市、黄山市交界,东、南、西三面均与上饶市毗邻。
地形地貌
景德镇市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全市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地势高峻。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缓缓上升。景德镇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
气候
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对自然植被、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
人口和民族

2015年末,景德镇全市常住总人口为163.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7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08‰,死亡率6.25‰,自然增长率6.83‰。赣语是景德镇市的代表方言。

景德镇之名来自宋真宗年号,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置景德镇,自此有“景德镇”之名。唐、宋、元、明、清,景德镇隶属浮梁县。民国时期,景德镇曾短暂建市。1949年4月,景德镇重新建市。景德镇市今下辖昌江和珠山两区以及浮梁县和乐平市,市政府驻地位于昌江区。

历史人文

历史事件
窑火千年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年生生不息的窑火孕育出灿烂的陶瓷文化,景德镇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瓷业体系、精湛的制瓷技艺、美轮美奂的陶瓷产品享誉世界。

早在商代中期,景德镇就有烧制陶器的活动,今乐平高岸岭、浮梁燕窝里和天子畈等遗址就有烧制陶器的遗存。南朝陈至德元年(583年)就有制陶础以进贡的记录,隋朝大业年间制狮象大兽以进贡,唐朝景德镇的陶瓷器就以“假玉器”之名称誉关中,自此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

2012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的兰田窑唐代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各类遗迹12处,其中一座窑炉保存较好,只是窑尾部分有少许损毁,时代为晚唐时期。该窑为龙窑,窑炉总长28.7米,宽1.9米。此外,兰田窑窑址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的遗物,除了常见的碗、盘、执壶、罐等器物外,还发现了一些十分罕见的器物,有些在景德镇古代窑址中是首次发现,如腰鼓、茶槽子、茶碾子、瓷权、瓷网坠等。兰田窑唐代遗址的发现,将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由五代前移至唐代。

2013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乐平市接渡镇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表明,南窑遗址文化层堆积厚,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窑炉等遗迹。同时,发掘出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中晚期青瓷窑场,具有长沙窑风格,兼具洪州窑、越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部分产品带有外销特征。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瓷业遗存。

五代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进一步扩大,以湘湖兰田窑为起点,几乎覆盖景德镇全境,如在南河流域的兰田、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白虎湾、盈田,小南河的南市街、柳家湾、富坑、灵珠以及昌江流域的景德镇老城区都分布着窑场。其中,景德镇的五代白釉瓷是学界公认的我国南方地区最早的白瓷,景德镇的五代青白瓷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白瓷之一。这两大创新陶瓷品种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是景德镇对中国瓷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宋代景德镇的瓷窑产品多为生活日用品,最多见的是饮食具、酒具。瓷器的品种以青白瓷为主,独具一格,享有盛誉。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胎薄坚致,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釉质清澈似湖水,莹润如玉,习称“影青”。这一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灵活多变地采用了刻、划、印、捏、雕、镂空及褐彩等装饰手法,打破了唐、五代之前以素面陶瓷为主的瓷业格局,凸显了陶瓷制品的艺术性。北宋早中期烧窑采用垫饼装烧法,器皿的圈足内多有褐红色圆饼或圆圈痕迹。北宋后期,吸取了北方的覆烧工艺,出现“芒口器”。

瓷业的兴旺,引起了朝廷的关注。设立景德镇之初,宋朝就在此设监镇官,以京官出任。监镇官除管理镇内社会治安,还兼管全镇的商税及窑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朝廷又在景德镇派监务官负责征收窑税在内的所有赋税。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这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出现了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首先,景德镇发现了高岭土,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器。利用这种配方,瓷器的烧成温度相应提高,变形率也大大降低,这是景德镇瓷业高度发达的标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其次,景德镇在发展白瓷的基础上,烧制了一种釉层较厚、呈色更白的卵白釉。之后,进一步创烧出了青花,从而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瓷既能体现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钴蓝色的雅,一青二白,相得益彰。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改进,青花瓷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影响很大的绝代佳瓷。釉里红几乎与元青花同时出现,它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白底瓷器上烧出红花。

随后,元代又烧制出了青花与釉里红相结合的青花釉里红,显示出综合装饰之美。卵白釉、青花和釉里红的烧造,使景德镇在14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中心。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派驻督陶官,专烧宫廷在祭祀、日用陈设、宫中饮食、储藏及对内对外赏赐中用到的大量瓷器,把中国的制瓷工艺推向新高峰。与此同时,民窑制瓷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虽不及御瓷精美,但产量巨大。明人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载:“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民窑不仅生产普通百姓使用的一般瓷器,还烧造宫廷需要的“钦限”用瓷。当时著名的民窑有崔国懋的“崔公窑”、周丹泉的“周窑”及昊十九的“壶公窑”。至嘉靖年间,景德镇出现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

清朝前期,随着国内外对景德镇瓷器需求量的激增,康雍乾时期的景德镇瓷业进入历史高峰。康熙年间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等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年间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乾隆年间的制瓷工艺,精妙绝伦。青花玲珑瓷、象生瓷雕以及仿古铜、竹木、漆器等特种工艺瓷,惟妙惟肖。瓷业兴,百业兴。乾隆时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此后的近30多年里,国家危亡,社会动荡,洋货不断倾销国内,景德镇制瓷业遭到重创。但是,景德镇瓷业工匠在困境中求发展,继续捍卫着瓷都的地位。

清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成立。这是景德镇最早的一家民族资本陶瓷工厂,御窑厂划归其经营。厂内分为坯作、窑作和彩作三部分,并在鄱阳设分厂和陶业学堂,试验用机械生产和改良品种。1928年秋,以王琦为首的景德镇一批瓷画艺人组成“月圆会”,每逢月圆之夜便相聚在一块切磋画意、品评画理,致力于瓷画艺术的研究和探索。此瓷画艺术团体,俗称为“珠山八友”。实际上参加过“月圆会”雅集的共有十人,他们是王琦、王大凡、徐仲南、程意亭、汪野亭、田鹤仙、刘雨岑、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他们以富丽的浓墨重彩代替了年久易褪色的晚清浅绛彩,创造出色彩浓艳、明快的新粉彩,成为当代景德镇陶瓷美术界的艺术标杆。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窑火延烧千年,其炼就的不只是器物,还是文化;其积淀的不只是技艺,还有故事。景德镇千年的窑火讲述的不只是景德镇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历史人物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自古以来,景德镇素以大气包容名扬天下,造就了一个个瓷业神话。作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移民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景漂”,构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发展基因,一代代的“景漂”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这座城市,使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

历史上的“景漂”

在宋代,景德镇隶属浮梁县,当地人大部分是农民,有田有地的农民不靠制瓷为生,新的手工业小镇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周边地区没有田地、为了糊口的劳动力涌了进来。最早进来的都昌(九江市下辖县)人占据了制瓷的各道工序,挑瓷土、拉坯、利坯、装坯、挛窑、摆窑。接着,抚州人来了,他们干起了走街串巷卖瓷器的营生。稍晚来的安徽人则“抢滩后勤服务业”。而北方来景德镇避乱的手艺人则成为最早的陶瓷专家……正是这些古代的“景漂”创造了景德镇的传奇。

赵慨生于西晋,有景德镇“瓷业祖师”之称。东晋时,赵慨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当官,其后隐居于景德镇。据传,在景德镇期间,赵慨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技艺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后人奉为“制瓷师主”。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景德镇专门建了一座“师主庙”奉祀。

郎廷极,属清朝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之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郎廷极前来景德镇驻厂督造,开启了景德镇官窑的“郎窑”时代。“郎窑”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高温颜色釉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盛极一时的“郎窑红”,它属高温铜红釉。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铜红釉发展曾达到高峰,随后迅速衰退,明中后期铜红釉烧造工艺技术几近失传,而以低温矾红釉代替,但其色泽无法与高温铜红釉相比。郎廷极主持下创烧成功的郎红釉,使高温铜红釉得以复兴。郎窑红历来被视为珍品瓷,其颜色深沉艳丽,又被称为牛血红,其施釉技法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廷极还引进了西洋胭脂红色釉,因其釉料含金,故十分珍贵。郎窑开创了以郎红釉为首的高温颜色釉的新纪元,这成为中国颜色釉发展的重要节点。

唐英,属清朝汉军正白旗,沈阳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来景德镇御窑厂任驻厂协理官,开始佐理陶务,自此与景德镇结下不解之缘。在景德镇督陶期间,唐英经常亲临一线,钻研陶瓷技术,并致力于制瓷技艺的总结和改革,绘制《陶成图》,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唐英编撰的《陶冶图说》有图20幅,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全书虽只有几千字,但图文并茂,记录和保存了景德镇的诸多制瓷工艺,流传至欧洲诸国。此外,他主持烧造的瓷器器物繁复,釉色齐全,技艺精湛,一些名瓷佳器已成为历史珍品,被称为“唐窑”,誉为“国之瑰宝”,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景德镇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御窑厂也随之衰落,但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当时景德镇民间艺人中的改革先锋,是最早把陶瓷作为一种艺术来创作的群体,带领文人瓷画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现代的“景漂”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的瓷都文化深深吸引了一大批对陶瓷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兴盛,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被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所重视。众多的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开始关注景德镇,来到景德镇,扎根于此,静心创作。经过了近十余年的人才积累,景德镇已经出现了以三宝陶艺村、陶院工作室、雕塑瓷厂等为中心的“景漂”一族聚居群落。

周国桢,出生于1931年,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6年开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退休后定居景德镇,至今仍未中断陶艺创作。他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和陶艺教育家,被中外誉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陶艺泰斗”。周国桢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数量巨大,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陶艺发展的潮流,极具学术研究价值。他先后创作了“朦胧时期”“唯美时期”“古风时期”“新表现时期”等4个风格特点明显的系列作品。

李菊生,出生于1944年,江西鄱阳人。196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擅长油画、陶瓷美术。受其父的熏陶,李菊生的瓷作意境高古,极富书卷味。同时,侧重于突破现有的工艺美术价值观念,挖掘现代文化的深层构建,倾心于对社会、人生、历史和自然的体验,用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画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李菊生投入到对高温颜色釉新技术的研发和创作应用中。由于失败率极高,他不惜将不完美的试制作品砸碎。李菊生的探索大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汇和表现手段,使艺术陶瓷的装饰效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名胜古迹

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有实物可考的制瓷历史始于唐末五代,入宋以后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所产瓷器行销海内外。元明清三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立官窑,景德镇瓷业独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不断交汇融合,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集中再现了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尤其是15~16世纪景德镇制瓷业的风貌,被誉为是一座“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是江西省第一家坐落于市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和明园。

古窑民俗博览区主要分为历代古窑展示区和陶瓷民俗展示区两块。历代古窑展示区分布着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明清御窑、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致美轩、红店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的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陶瓷民俗展示区里建有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保存着极具地方特色的11栋明清建筑,还收藏着一批弥足珍贵的五代至民国时期的景德镇民俗用瓷、生产和生活器具、古代碑刻、造像以及当代名人陶瓷书画作品。同时,该馆结合自身的藏品特点,举办了瓷业习俗、民俗用瓷、古代制瓷图、古今名人陶瓷书法艺术及瓷乐演奏等展演活动。

【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最高成就,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御窑厂在明代被称为御器厂,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结束烧造历史,历经明清两朝,为宫廷烧造御瓷长达542年。

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保护区总面积约为13.1万平方米。现存遗址及其背景环境,是研究御窑厂历史沿革、管理制度、烧造工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御窑厂遗址是我国唯一一处全面和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的历史遗存,地下埋藏极为丰富,已发现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窑炉和其他遗迹,出土了大量明代、清代各类陶瓷文物,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6年,御窑厂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御窑厂遗址列为国家重点遗址。同年,御窑厂遗址还被列入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2015年,御窑厂遗址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前身是景德镇陶瓷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国内少有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之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收藏着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包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瓷器、现当代景德镇陶瓷珍品,许多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所特有。

近年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通过紧紧抓住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中“瓷器、瓷业、瓷都”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宗旨,构筑集陶瓷精品展示、陶瓷学术研究、陶瓷文化传播、陶瓷知识教育于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盛宴,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世人展示中国陶瓷和千年瓷都的历史辉煌。

【名坊园】

景德镇名坊园是陶瓷产业“名人名作坊”的聚集地和手工制瓷基地,地处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东北角,依山傍水,毗邻景德镇机场,紧邻景北高速路出入口,地理位置优越,2015年10月正式开园。

名坊园集结了景德镇的“陶瓷精英”。在名坊园里,每个企业都是一个陶瓷的“博物馆”,整个名坊园就是一座“博物馆城”。名坊园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运作模式,以“海选”方式聚集散落在景德镇古街老巷的名人名坊,吸纳全世界的知名工坊和全国各大窑口传承人参与建设。

目前,名坊园正在努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改善陶瓷产业结构。名坊园整合线上、线下优势,设置了公共展馆、拍卖会所、电子商务等配套设施,让企业、艺术家不出园区就能举办展览和拍卖等活动。线上、线下的整合,系列配套设施的入园,互联网与实体体验的完美结合,使名坊园成为景德镇唯一一个从陶瓷生产、制作到展示、拍卖和交易配套完善的园区。

【陶溪川文创街区】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省市重点工程,秉承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图,在以体验陶瓷文化为主的创意区域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国际范、强体验”的特色。风格迥异的陶瓷工业遗址在经过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后,成为非遗展示场所,如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B﹠C设计中心等。如今,陶溪川文创街区被誉为景德镇的新地标。

陶溪川文创街区引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台湾元生咖啡、胡桃里音乐餐厅、猫的天空之城等知名品牌以及世界著名陶艺家的工作室。陶溪川文创街区是处快乐园,无论是穿梭在锯齿状包豪斯风格的厂房间,仰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保留至今的烟囱,还是散步于新建的意大利法恩扎广场和美国门县广场来感受异域风情,或者吃一串烤肉、品一杯咖啡、体验一次手工,人们都能在此找到乐趣。

为扶持年轻人创业和就业,每到周六及节假日,陶溪川文创街区有露天创意集市,免费向年轻的创业者开放,营造出一个创意的空间。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可以感受时尚与传统的交融、现代与历史的烙印、创新与创意的魅力,这里也是人们寻找老厂记忆、感受城市灵魂和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老街区与里弄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自古以来水土宜陶,繁华了1000多年。“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就是对景德镇当年盛况的描写。彼时,沿着昌江,景德镇建窑成市,河岸边有着数不清的四通八达的里弄,形成了景德镇老城区特殊的城市布局,也由此衍生出独特的里弄文化。

据记载,古代景德镇东至里村、南至南山渡(今南山下一带)、西至昌江东岸、北至观音阁一带有“四山”“八坞”“三洲”“四码头”“十一条半街”“一百零八条弄”。景德镇沿河而筑,河边又多为小山丘、小沟渠,很多里弄便用“坞”“桥”“山”等命名,如马鞍山、夜叉坞、十八桥等。

景德镇的许多里弄也因典故而命名,如斗富弄、绣球弄、爆竹弄等。景德镇的不少里弄还隐藏着许多瓷窑的身影,而且弄与弄之间可以通过这些瓷窑穿梭往来,形成贯通的格局,于是里弄的居民便以窑名作为里弄名,这样里弄名便作为一种陶瓷文化保留了下来。

【三闾庙明清古街】

三闾庙明清古街坐落在昌江西岸,昌江与西河交汇处,整个三闾庙古街分为明街、清街和古码头三部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古代,三闾庙明清古街为景德镇与饶州府、九江及安徽等地之间的陆路通道。早在晚唐时期就有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人迁居此地。明清时期,三闾庙商业繁华,有粮行、米店、药店、饭店、杂货店、豆腐店等,是景德镇主要的粮食集市。时至今日,古街两旁的商店基本保存完好,并有明朝中晚期建筑4栋,明末清初建筑3栋,是景德镇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葡萄架历史文化街区】

葡萄架历史文化街区东邻许弄,西至小苏家弄15号,是一条弄中弄,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葡萄架而得名。传说宋朝葡萄架有一个秀才,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后,返家等待消息。高中皇榜后,报喜人至此询问,有人告诉他葡萄架下是其家,弄巷因此得名。此弄最有名的是葡萄架2号——葡萄架作坊,为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

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御窑厂遗址保护范围内,是以历史建筑为主的传统制瓷手工业生产和居住街区。该文化街区内分布着多处历史街巷和历史建筑,反映了景德镇传统制瓷手工业的生产、水运商贸、传统民居特色,其历史街巷主要有方家弄、方家下弄、水府弄、彭家下弄、毕家弄等,还有湖北会馆等重要历史遗存。

【祥集弄明代民居】

早在宋代,祥集弄就有人居住。到了明朝,当地居民为讨个口彩,便将居所所在的里弄命名为祥集弄。祥集弄分成上下弄,上弄东起东司岭,西至中山北路东侧25号;下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2号,西沿江东路东侧。祥集弄全长270米,有两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分别位于祥集上弄3号和11号。两座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达761平方米,梁柱粗大,造型古朴,颇有徽派建筑韵味,皆为富商所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上弄3号还是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所在地,当年大量御窑厂古瓷片的修复工作就在此展开。

【陈家弄历史文化街区】

陈家弄形成于明朝,明代陈氏曾在此聚居。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街道时,在弄口竖立了“陈家衕”石坊,至今犹存。陈家弄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全长260米。时至今日,陈家弄依旧保存着许多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多是当年都昌籍窑户所建。那时的陈家弄是一个经营灰可器的商业街区,每家每户的门都朝向弄堂,用的都是推板门,板门一卸,就是经营瓷器的店面。

【富强弄历史文化街区】

富强弄分为上下弄,位于中山南路,与涂家坦、黄家洲、安弄、花园里、里仁弄相通。清朝时期,因上弄进口处呈V形,形状与裤裆相似,曾被称作裤裆弄。后来,逐渐有瓷商在此建房定居,因富商云集,便改称为富商弄。当时,富裕的苏湖人选择此弄作为苏湖会馆的所在地。20世纪20年代,苏湖会馆开始办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一直是景德镇规模最大、享有盛誉的学校。1973年,富商弄更名为富强弄。

【刘家下弄历史文化街区】

刘家下弄东起中山南路28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与太平桥(弄)、狮子下弄相通,北通吊脚楼。据资料记载,早在唐朝就有刘氏从山西迁居至此,后来又有都昌刘氏来此聚居,逐渐形成巷弄,巷内原来还建有刘氏宗祠。清末民初,刘家下弄河边曾是景德镇的四大码头之一——刘家码头(俗称窑柴码头),刘家码头是景德镇工商业繁荣的见证者之一。刘家下弄是景德镇最长的一条里弄,也是景德镇最热闹的一条里弄。在一定程度上,刘家下弄反映了历史上景德镇工商业的繁荣,也验证了清代康乾时期景德镇“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

【半边街】

半边街南至半边街横弄的北侧,北至观音阁,长1500余米。唐宋时期,半边街就是热闹的街市。明朝嘉靖年间,半边街南段靠河的街道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东面的街道,故得此名。明清时期,半边街附近的许家码头是瓷土、窑柴的主要集聚地。

【毕家上弄】

毕家上弄东至中华北路西侧,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5号,全长110余米,起源于宋朝,当时只有两户人家,都以制作毛笔为业。宋末元初,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毛笔业曾经是毕家上弄的辉煌,因为景德镇制瓷业不能缺少毛笔,而毕家上弄的毛笔在景德镇是最好的,所以该里弄也曾名笔家弄,后改成毕家弄。为区别毕家下弄,因此段地势较高,这里就成了毕家上弄。

【毕家下弄】

毕家下弄位于中山北路和沿江东路之间,长150余米,由毕家上弄派生得名。该弄最著名的行业是钉鞋业,古代景德镇的街面积水较多,路面湿滑,因而类似于现在雨鞋的钉鞋很受当时窑工的喜欢。毕家下弄最著名的建筑是奉新会馆(又称新吴书馆),曾是奉新老乡聚会议事之地,故该弄的居民以奉新人居多。民国时,奉新会馆先后改成电影院、杂剧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采茶戏的专业表演场所。

【大弄口】

大弄口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又向北转接上江家弄,南通大弄口横弄,全长200余米。该弄形成于宋朝,因弄口较宽,所以被叫作“大弄口”。历史上,大弄口是一个具有上好地理位置的弄巷,从大弄口1号穿行过去,就可以抵达古时的商业中心徐家街,出弄口不远便是著名的渡口——里市渡,所以历史上这里的商业也很发达。

【低头弄】

低头弄位于中山北路与中华北路之间,紧邻石狮埠,通青石街、五王庙等弄巷,全长100余米,宽2米。该里弄形成于宋朝,相传明末有陈氏抚台住此,在弄口建有一座青石门坊,较低矮,当时骑马来拜访抚台的人,进弄都要低头,故名“低头弄”。低头弄11号古宅为明代住宅建筑,整个建筑风格近似元代,雕刻装饰简朴,据传此房就是陈姓抚台之宅。民国时,里弄内设有浮梁公所。历史上,低头弄还是一个重要的窑柴集散地。

【董家岭】

唐宋时此地是山岭,集居浮梁董姓家族,后来形成巷弄,取名董家岭。董家岭曾是著名的瓷行,20世纪50年代,这里瓷行众多,许多外地来景德镇“淘瓷器”的商人都会选择到瓷行的老板家“落行”(俗语,有落脚之意),然后去各处采买瓷器,董家岭是当时较为热闹的地方。

【里市渡】

里市渡东起中山北路,西至昌江东岸,全长30余米。相传早在宋代,里市渡就已经存在,由一李姓寡妇出钱兴建,故最初得名李施渡,后根据谐音改为里市渡。在过去的近千年中,里市渡一直是景德镇对外贸易的重要水上码头,它近可扼守昌江河运的咽喉,远可通往鄱阳、都昌,经鄱阳湖进入长江,将景德镇的瓷器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

【龙缸弄】

龙缸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的109号,东接湖口弄,东南接新罗汉肚,南至胜利路北侧,长100余米,宽2.8米。明朝,龙缸弄内共有6座窑,最开始烧制时品种单一,后来因技艺高、式样多,驰名中外。相传,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旨监造龙缸,然而瓷工们烧了一窑又一窑,始终未能烧出一只达到宫廷要求的龙缸,大祸临头之际,窑工童宾舍身赴火,龙缸才得以烧成。为纪念童宾,建造了风火仙祠,奉其为窑神。据说此事便发生在龙缸弄,龙缸弄便因此得名。

景德镇的老街区和里弄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物化的城市文化和记忆,是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缩影。老街区和里弄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给人以舒适、宁静、朴实的亲切之感,沉淀了景德镇的千年历史文化。

瑶里风景名胜区

瑶里古名“窑里”,位于景德镇东北,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在瑶河沿岸的山水之间,既有多处瓷业生产基地——矿坑、窑址和作坊,又有为之服务的交通体系——水运码头、古驿道,还有由瓷业及其贸易支撑起来的聚落——商业码头、集镇、村落。茶叶生产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所产的浮瑶仙芝绿茶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瑶里地处山区,紧邻古徽州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这里得以保存许多前现代文明,自然环境和聚落风貌保存的较为完整。

瑶里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6.3%。瑶里的白、灰、红、绿相间的文化沉积,辉映着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是人们享受大自然、感悟历史人文、体味乡风民俗、寻幽探奇和休闲度假的胜地。瑶里已建成瑶里风景名胜区,共分为5个主要景区,即瓷茶古镇游览区、汪湖生态游览区、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绕南陶瓷主题园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

【瓷茶古镇游览区】

瓷茶古镇游览区是瑶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是瑶里镇镇政府的所在地。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贯穿东西,沿河分布着明清古建筑,这里荟萃了明清古建筑和革命旧址等人文景观。

古镇群峰环抱,如画如屏,数百幢明清徽派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古建筑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特点,五岳朝天、四水归堂、飞檐翘角、黛瓦粉墙随处可见。这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

开国元帅陈毅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并领导了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地等历史遗迹。加之这里古建筑群、古街巷、栈道保存完好,瑶里成为《话说长江》《青花》《大瓷商》《生死线》等一批电影、电视剧的实景拍摄地。

【汪湖生态游览区】

汪湖生态游览区是瑶里自然景色的绝佳之处,这里森林茂密,气候湿润,植被完整。区内生长着百余种野生植物,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俨然一座天然植物园,有“植物王国”的美称。因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河谷,潭幽谷深,诡异神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南山瀑布位居风景秀丽的南山之巅,系由数段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其主瀑布长数百米,宽逾百米,落差60余米,宛如玉带悬空。飞虹高挂,一水四瀑,惊天动地,堪称南山瀑布一绝。

【高岭国家矿山公园】

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由高岭和东埠两个景区构成,是世界制瓷业的“朝圣之地”。高岭村是古代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的主产地,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黏土矿物学的通用术语——高岭土就以高岭村之名命名。元朝,高岭土的发现促成了“二元配方”制瓷方法的产生,景德镇瓷器也由低火度的软质瓷向高火度的硬质瓷转变,这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东埠古街是浮梁县的四大古街之一,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等组成,是明清之际装运高岭土之地,因运输繁忙而成街。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历史记录。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是《闪闪的红星》等电影的外景拍摄地。

【绕南陶瓷主题园区】

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2千米,离梅岭有6千米。绕南是个村庄,因东河从其南面环绕流过,所以取名绕南。绕南村从宋代以前开始,直到现在,都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制釉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

在宋元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瑶里设置众多窑场,进行大规模的瓷业生产,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古窑和制瓷作坊遗址。据调查,瑶里现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达20多处,古矿洞120多个,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瑶里为景德镇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使得景德镇的窑火得以长久不熄。可以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千年,而瑶里则支撑了景德镇陶瓷千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瑶里深厚的陶瓷文化,在做好古窑址保护的基础上,瑶里开发和建起了一批富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复原了瑶里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遗址,让每一位来到瑶里的游客通过玩泥巴,参与和体验陶瓷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亲身领略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梅岭休闲度假区】

梅岭距瑶里7千米,民风淳朴,古貌犹存,过去曾是赣皖边界徽饶古道上的一个繁华集镇,油坊、酒店、杂货店一应俱全。梅岭村保存的古民居有100多栋,大多为清代所建,也有少量明代建筑。梅岭村四周群山环抱,瑶河支流穿村而过,村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有壮丽的张氏宗祠和千年古樟群。

有许多地方叫“梅岭”,而瑶里的“梅岭”是怎么来的?传说在盛唐之末,从东河虎头山下一个叫“洞里”的地方,迁来了一对夫妇,男的姓张,女的姓黄,他们翻山越岭来到瑶里,看到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梅花,就在这里定居,并给这个地方取名为梅岭。

梅岭休闲度假区以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而著称,风景秀美。此外,这里还有蝶恋谷、潘冬子红军桥、徽饶古道等景点。蝶恋谷曲径通幽,潭瀑相连,彩蝶纷飞;徽饶古道由麻石铺砌而成,是古代饶州至徽州的商路,至今保存完好,沿着古道登山漫步是一种悠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