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云

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当代地名 / 行政区划 / 地级行政区 / 详情

湖州市

 1152

 收藏

湖州,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处在太湖南岸,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合处。下设2区3县,面积5820平方千米。

地名类型地级行政区
别名霅溪、菰城、乌程、吴兴、湖城
拼音Huzhou Shi
行政区划

浙江省-湖州市

地址仁皇山路666号
地名映像

两山圣地

二〇〇五年八月十五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湖州是『两山』重要思想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地。

太湖明珠

湖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太湖南岸熠熠生辉。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考察调研湖州,并嘱咐『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正在太湖南岸奋力崛起。

清丽古城

湖州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清丽、秀甲江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特色定位使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现代文明的盎然生机。

度假天堂

湖州是中国滨湖度假首选地、全国乡村旅游第一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西部山川秀丽、翠竹修篁,银瀑碧水萦回其间;东部苕溪逶迤而来,散作千港万湖,小桥流水人家,是集休闲娱乐、观光览胜、寻幽访古、购物养生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天堂。

地名的含义

隋仁寿二年(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设立之始

地名的来历

因地理位置而名

地名的历史沿革

湖州在五帝夏禹时为防风氏(都城在今德清县武康境内)之地,夏禹灭防风氏其地归属扬州,直至商文丁时,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奔荆蛮自号“勾吴”,建立吴国时湖州地属勾吴。即“三吴”(苏州湖州会稽)之一。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地属楚国。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隋仁寿二年(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设立之始。唐代湖州“吴兴郡”为上郡。武德四年,以乌程县置。宋代属两浙路十二州之一,“湖州吴兴郡”。

元代,湖州属江浙行省“湖州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1366年)为“湖州府”。十四年十一月(1381年)改隶浙江。清“湖州府”,隶杭嘉湖道。民国元年(1912)一月乌程、归安二县合并为“吴兴县”。二月湖属各县直隶于省。

1949年于吴兴县城区置“吴兴市”。

1950年改为“湖州市”。

1962年撤销。

1970年复置。

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

1983年10月,撤地建市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

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

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经济概况

2016 年,湖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228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6:48.1:46.3。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为86438 元(13013 美元)。

湖州农业发达,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淡水水产养殖业发达,桑蚕养殖、竹木花卉种植亦较为重要。

目前,以纺织、竹木加工、电气、机械、能源、化学、建材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湖州地方经济的支柱,部分行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浙江省最北部,东邻嘉兴、苏州,南接杭州,西邻宣城,北与无锡接壤,东北濒太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土地总面积5820 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湖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为山地丘陵,属天目山余脉。西部垄岗蜿蜒,构成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原。东北部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2.5 米左右。

湖州河港密布,东西苕溪纵贯全境。境内河道主要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类,是平原地区排水和引水的通道,横塘纵浦,形如织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气候
湖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盛行西北风,夏半年盛行东南风。
人口和民族

湖州市常住总人口297.5 万人,流动人口近33 万人。2015 年,湖州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了城乡户口一元制。

历史人文

历史事件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

新四军苏浙军区于1945 年1 月成立,位于长兴县境内。1943 年秋,日军大肆进犯苏浙皖边区,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新四军6 师16 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苏南向苏浙皖挺进,于年底进驻长兴槐坎仰峰岕,逐次开辟了以仰峰岕为指挥中心的郎(溪)广(德)长(兴)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5 年1 月6 日,粟裕率新四军1 师主力到达长兴与16 旅会合。1 月13 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浙西、浙东、苏南、皖南的抗日斗争,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军区机关驻槐坎仰峰村。2 月5 日,在槐坎温塘村举行苏浙军区成立大会。此后,新四军积极向浙西日伪据点发起进攻,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全国19 个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抗战胜利及“双十协定”签署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还先后在长兴建立苏浙公学、银行兑换所、兵工厂、修枪所、被服厂、鞋子厂、后方医院、报社,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被誉为“江南小延安”。1945 年10 月,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与地方干部渡江北撤,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以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中心,星状分布在长兴西部绵延山区之中的18 处旧址建筑得以保存,其中15 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总面积1 万余平方米,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处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旧址群。同时,以苏浙军区旧址群为依托建成的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长兴江南红村,先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历史人物
帝王将相

湖州既出文臣,又出武将,南北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作为湖州最著名的帝王,代表着湖州地区的鼎盛人气。从湖州长兴下箬里走出去的陈霸先,由一个叫“乡间里司”的村官到南北朝陈朝开国皇帝,统一了由中国长江一线直到今越南北部的广阔地域,被后人称为“开业之令主、拨乱之雄才”。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长城( 今长兴县) 下箬里人。出身寒门,青少年时打鱼练武,涉猎史籍,好读兵书,兴趣广泛,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吏,后任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传令吏,受到萧映器重,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声名鹊起,受梁武帝瞩目,受任交州司马兼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

成就陈霸先帝业的主要是那场著名的侯景之乱。梁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攻破宫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被扶为傀儡皇帝。由于镇守广州的梁宗室曲江侯萧勃无意讨伐,陈霸先以国家大局为重,兴师北上,军出南康,突破地方藩镇势力的层层设阻、处处为难,直趋建康。侯景残杀梁帝萧纲,自立为皇帝。陈霸先与西路都督王僧辩会师,在建康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梁宗室湘王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承圣三年(554 年)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商议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至建康继承大统,而北齐乘萧梁多次遭遇兵祸之机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继承萧梁帝位,企图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辩屈从北齐压力,迎萧渊明称帝,陈霸先率兵水陆并进,攻打建康,缢杀王僧辩,废贞阳侯,奉萧方智为梁敬帝。

在平定侯景、王僧辩诸乱之后,陈霸先渐渐控制梁朝政权,于太平二年(557 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从大历史视角来看,陈之前的晋宋齐梁皆为北方南迁的侨姓政治势力士族所建,侯景之乱后,陈霸先作为寒门出身的南方武人,在南朝风雨飘摇之际鼎定乾坤,延续了南北朝的政治格局,使南方免受东西两魏兵争之涂炭,改写了历史的方向。陈霸先生逢乱世,身经百战,收拾的是百废待兴的江山。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在位三年,掌权平乱,英谋雄算,任贤使能,政治清明,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就其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堪称南朝第一英主,所以毛泽东主席也曾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但方方面面的因素,使他未能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公元559年病逝,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在一次次群雄逐鹿、荡气回肠的较量中,湖州大地还世代流传着楚相黄歇于此置菰城县、西楚霸王项羽率八千子弟破北门而出起兵反秦的英名和故事。

书画名家

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说法。

曹不兴首创佛画,有“佛画之祖”之誉。在黄武年间享有很大的声誉,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弈、赵达善数等并称为“吴中八绝”。

赵孟頫在绘画方面,山水、人物、竹石、鸟兽无所不能,主张“画贵有古意”,笔墨以圆润见长,世称“集古细润派”,为元代文人画开启先路。在书法方面,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在当时便有“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之誉,其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四大家”,世称“赵体”。在篆刻方面,以秦玉筋篆入印,制成与自己书画风格协调的自用印,创造了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后世推崇为圆朱文。鉴于赵孟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 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

自清道光以后至近现代,金石考据兴起,篆隶碑学中兴,书坛群星灿烂,在善篆书的大家中,以吴昌硕为最,其凝重、苍古、雄浑之风至今昌盛不衰,矗立起与晋、唐并立的又一座书法高峰,且以诗、书、画、印“四绝”综合而成的吴派艺术载誉艺坛,独领风骚,同时还影响到海外,尤其是在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地,近百年来无人可以企及。

文人雅士

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录,自先秦至清末文学家中,湖州人占2.8%。《辞海》记载的文学家中,湖州人占5%。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文学理论诸领域都有首创性成果,并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

沈约,字休文,武康人。齐永明年间,沈约在原诗歌注重对偶炼字的基础上,归纳了诗歌声律特点,其诗律论和诗歌创作实践促进了诗歌的格律化,世称“永明体”,为中国诗歌走向格律化的开端,也是古体诗过渡到近体诗的桥梁,开唐代格律诗的先河。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凌濛初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钱玄同是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新闻和运动倡导者,代表作《文学学音篇》是中国第一步音韵学通论性著作。参加新文化运动,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著有《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

沈家本,清末法学家,字子惇,别号寄簃,归安人。历任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主持制定《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提出了一系列法律改革主张,是中国法制近代化之先驱。

科学大家

湖州是出科学家最多的地区之一,陈旉、潘季驯、茅元仪、顾应祥、徐养原、陈杰、徐有壬、慎蒙、张睿卿、董斯张等历代勤劳智慧的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刻苦治学、团结协作、创业发展、造福人民,在农业、医学、治水、航天、电子、生物等领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潘季驯,明代水利专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人。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先后四次奉命治理黄河,长达27 年,明代治河诸臣任职时间之长无出其右者,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世界水利泰斗。晚年回乡后,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遂发起捐资建桥,历时5 年完成,所建桥被命名为潘公桥。

茅元仪,明末儒将,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人,文学家茅坤之孙。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崇祯二年(1629 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茅元仪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 余种,历时15 年辑成《武备志》,为中国古代一部字数最多的百科全书式综合性兵书,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辛亥志士

从早期的经济支持到后来的政治参与、文化重铸,湖州籍商政界精英挺立时代潮头,以深厚的学养倡扬民主科学救国,为缔造共和、建立民国创下了历史伟业,产生了很多影响整个民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与人物。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无疑是最突出者。

陈英士,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湖州人,名其美,1906 年去日本入警监学校,加入同盟会。1908 年奉派回国,往来沪浙京津等地联络会党,为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之一。武昌起义后,陈英士联络商团、青帮和部分清军,于11 月3 日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光复上海后任沪军都督,与苏州、浙江、镇江各军联军光复南京。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陈英士以“共图讨贼,保障共和”为己任,奔走大江南北,联络同志反袁。民国二年(1913 年)参加孙中山的反袁斗争,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7 月攻占江南制造局,12 月支持孙中山另组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1915 年响应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讨袁,在上海组织机关,派人刺杀袁的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发动肇和舰起义,同时协助西南革命党人,使蔡锷得以回滇揭旗讨袁,因此深遭袁世凯忌恨。1916 年5 月18 日被袁派人刺杀于上海,时年39 岁。孙中山抚尸恸哭,有若失臂之痛,称陈英士“功业彪炳,志行卓绝”,赞扬他是“革命首功之臣”,并手书“失我长城”以挽之。1917 年5 月18 日归葬于湖州城南碧浪湖岘山南麓。

“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核物理学家。开创了新中国自己的核科学研究事业,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气象学家、物理学家。是我国地球科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空间科学和空间探测的开拓者、现代大气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及人造卫星事业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导弹和火箭专家,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投身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 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屠守锷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这三位湖州籍科学家均于1999 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海空卫士·王伟

王伟,革命烈士,湖州人。1986 年10 月入空军某航校学习,1991 年毕业后到海军部队工作,成为海军航空兵某飞行团中队长。2001 年4 月1 日,在执行跟踪监视美侦察机任务时,为捍卫祖国领空安全和民族尊严壮烈牺牲。海军党委批准其为革命烈士,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海空卫士”荣誉称号。4 月24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授予“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命名大会。同时,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湖州人民的好儿子”荣誉称号,高10 米、重约80 吨的王伟塑像巍然屹立在凤凰新村滨河绿地。

名胜古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

溇港是先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适应太湖沿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等水土资源特点的水利工程体系,它包括匠心独运的湿地排水技术、横塘纵溇的独特结构和设计简洁巧妙的水利工程建筑群。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打开湖州地图,可看见一条条南北向的河道伸向太湖,叫作“溇”;一条条东西向的河道横贯其间,叫作“塘”,横塘纵溇之间的岛状田园叫作“圩田”,如梳齿般繁密的溇塘河道与星罗棋布的岛状圩田构成了棋盘式的溇港圩田系统。

湖州所在的苕溪冲积平原,本为天目山与太湖之间的狭小平原,这里的河道短促,水流较为湍急,溇港系统充分运用东西苕溪中下游地区众多湖漾进行逐级调蓄,“急流缓受”,以消杀水势。通过人工开凿的东西向河道,如荻塘、北横塘、南横塘等使“上源下委递相容泄”,使东、西苕溪和平原洪水经溇港分散流入太湖。而以自然圩为主体修筑“溇塘小圩”,使原有河网水系基本不受破坏,发挥河网水系的调蓄、行洪和自我修复功能。

庞大细密的溇港系统,除却纵横交织的水道,亦包括水闸、桥梁等细节,这些细节中蕴藏着非同寻常的机巧和智慧。在每一条溇港水道汇入太湖的尾闾处均设有水闸,是溇港系统中由人力操作的关键部分。溇港上游区域遭遇洪涝时,水闸开启,泄涝入太湖而不使为患;太湖遇涝水涨之时,水闸关闭,防止湖水内侵害田;旱季,溇港水位降低,水闸开启,引太湖水流入溇港,供圩田上的居民生产生活之用……依靠水闸的调节,溇港中始终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实现了北宋范仲淹所说的“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在溇港的入湖处,还蕴藏着另一个精妙细节。从空中俯瞰太湖南岸,可见湖州诸溇港入湖河道均整齐地折向东北方。每年冬季,太湖湖区盛行西北风,风携水、水裹沙,直扑南岸。溇港入湖口朝向东北,溇港所泄的水流就可以从侧面将南下泥沙重新冲入湖中,防止泥沙长驱直入、停淤河道,实现了自动的防淤功能。

此外,溇港下游河道两岸也暗藏玄机。这里的桥梁往往跨度窄小,将入湖的溇港河道突然收窄,形成了溇港“上游宽、尾闾窄”的独特河形。河水在从宽河流入狭窄的尾闾之时,为窄岸所逼,流速骤然增加,疾速冲向太湖,使水中泥沙激荡尽净,大大降低了溇港的疏浚成本,其巧夺天工的设计与现代工程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不谋而合。

溇港将蓄泄吞吐、分水引排的各项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农业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推动了航运及商贸的发展,在太湖流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太湖溇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光辉典范,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和教益。明代历任工、兵、吏三部尚书的潘季驯便是从湖州走出去的一位水利专家,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在前后长达27 年的治河过程中,将家乡先民在治理溇港中“巧借天力、顺应自然,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系统布局和对圩田规模选择、溇港朝向、形制设计的辩证思维运用到了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水思想和完备措施,为我国古代水利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太湖溇港以湖州最具代表性,湖州是太湖流域溇港圩田水利工程系统发端的肇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太湖的溇港逐渐减少,湖州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溇港系统的地区。太湖南岸一条条完整的的古溇港,吴兴义皋村的古溇、古桥、古屋及圩田系统,大钱村的古街、古桥、古树、古牌坊,长兴小沉渎的太湖古堤,诸溇口门附近的古闸……都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溇港历史遗存,也是溇港文化的典型载体和展现,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排水、引水、航运和生态效益,这在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2016 年11 月5—12 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太湖溇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湖州打造了一张沉甸甸、金灿灿的世界级文化名片,极大地提高了湖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义皋村

随着太湖溇港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成功,一个个因溇而生、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焕发新生,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以义皋、大钱村、环湖大堤为代表的南太湖溇港文化景观被列为“湖州八大文化景观”之一。其中,义皋村更是将太湖的溇港文化、江南的蚕桑文化以及湖州的鱼米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是沿太湖溇港古代水利工程文化体系中的精品,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2014 年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和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义皋村位于吴兴区织里镇东北6 千米,距太湖仅250 米。这个村庄形成于五代时期,距今有1000 多年历史,萧齐永明四年(486 年),吴兴郡太守李安民排洪引灌,在滨湖地区组织民众大规模开泾入湖,该村的义皋溇、陈溇即在此时所建,当地鱼农桑蚕全赖于此,修浚不断,至今在当地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依水而建、夹河聚市的义皋村保存着格局完整的纵溇横塘水系,南漾北湖、南宽北窄的形制,圩堤、驳岸、桥、闸、埠头与桑堤、圩田、鱼塘、古寺、古村、古树等相映成辉,是展示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粉墙、黛瓦“诗画江南”魅力的典范。

经过修缮保护建设,千年古村旧貌依然。义皋溇南北贯穿村庄蜿蜒而过,闸板、塘门旧址保存完好,两旁的驳岸和缆船石孔诉说着当年的船客往来,古老的石桥沉默地见证时代的变迁,一栋栋古色古香的老宅门刻印着乡村肌理,更维系着文化血脉。以千年古桥尚义桥为中心,店肆林立,街石排列规整,桥西有历史悠久的李家老宅,桥东有市级文物保护点范家大厅,由义皋茧站遗址改建的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可让人零距离品味溇港文化独有的魅力。

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

钱山漾遗址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古文化遗址。1956 年和1958 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两次在钱山漾东岸发掘出绸片、绢片、丝带、丝线、麻绳等一批尚未炭化的丝麻织物残片,其平纹结构、密度体现出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检测,其中的绸片和丝带为人工饲养的家蚕丝织物,属4700 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绸织物成品。遗址中还出土了纺轮、网坠等纺织工具残件,证明了湖州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由此,钱山漾文化遗址作为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实物见证为世人认知。现在,这些出土物已成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江南重镇,湖州物产富饶,铜镜、湖笔、湖丝、湖绉、湖绢、羽毛扇、紫砂壶、刺绣、彩色套印等精巧的民间工艺及紫笋茶、茶食三珍、安吉白片、太湖三白、薰豆茶、镬糍汤等负有盛名的特产,组成了错落有致的文化体系,可谓“山水田地尽是宝”。

防风祭典

防风祭典是与防风神话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流传于防风故土德清县下渚湖一带。清道光《武康县志》所记:“封、禺二山之间,古汪芒氏之封国,即防风也,去武康县东一十八里,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宝六年(747 年)更名防风山,又曰封公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大禹杀防风氏这一事件,并评价防风氏是位“了不起的圣人”。防风氏是大禹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会诸侯于会稽山,防风氏途中遇洪救灾后至,遭冤杀。事后大禹为他平反昭雪,封防风王,建防风祠,供奉其神像。八月二十五祠建成之日,大禹亲临祭祀,并令朝廷载入夏朝祀典,传之后世以示纪念。自此,秋祭防风神成为湖州历史上最久远的祭祀活动,有4000 多年历史,而百里方圆也奉防风王为祖先神,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前后三天,万众云集,焚香点烛,鞭炮齐鸣,鼓乐并作,抬像巡行,以虔诚崇敬的心情顶礼膜拜这位治水英雄,组成了一幅地地道道的民族历史生活风情画。2011 年5 月,“防风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叶龙

百叶龙是长兴县林城镇的一种民间舞龙表演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距今有200 多年,主要在庙会、灯会及节庆时表演。表演时,由一朵朵荷花瞬间串成一条冲天而起的巨龙,时而奋勇冲霄,时而婀娜缠绵,通过湖水荡漾、荷叶飘逸、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完成一个完美的包含传奇故事的舞蹈过程,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充满江南水乡意境,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百叶龙以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独具魅力的表演成为民间艺术瑰宝,多次应邀赴北京表演获最高奖,并舞出国门,走向世界,赴新西兰、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央视国际频道拍摄百叶龙专题片,在《走遍中国》栏目中向全球播出。2006 年6 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4 月应中国驻法大使邀请参加奥运圣火在巴黎的传递仪式。

湖剧

湖剧,旧称湖州滩簧,曾有小戏、花鼓戏、湖州文戏等称谓,流行于以吴兴地区为中心的湖州、嘉兴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余杭等地,是浙北地区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

湖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清代道光起至1924 年,称为“小戏时期”,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俗称“二小”“三小”戏,如《拔兰花》《卖红菱》等,号称七十二本小戏。1924 年至1949年为本滩时期。除早期的小戏外,开始演出清装大戏,其中包括“四亭柱”的大戏《庵堂相会》《借黄糠》《陆雅臣》《卖妹成亲》等,号称“九十六本大戏”。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湖剧”,从此进入“湖剧时期”,《麒麟带》《太湖红浪》《朝奉吃菜》等一批新编剧目陆续上演,涌现了孙魁英、许丽娟、徐素琴、高兴发、肖明芳、高引娣、劳志良等一大批著名演员。

湖剧带有浓郁的水乡情调,采用本地吴语方言演唱,不仅语言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常用曲调除本滩调外,还有烧香调、小戏调等。1955 年6 月,湖剧小戏班“同乐剧团”改为湖州市湖剧团,成为专业剧团。1956 年整理改编的经典剧目《麒麟带》,音乐上集小戏、本滩、三跳、山歌、小曲于一台,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均达较高水准,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大会演剧本一等奖、导演二等奖,演出遍及上海、绍兴、宁波、嘉兴及毗邻各县市,风靡一时,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

2007 年6 月,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 年5 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羊

在湖州等地的太湖平原一带,有一种著名的绵羊,叫湖羊,又名吴羊或胡羊。湖羊的祖先为蒙古羊,迁入太湖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晋,距今已1600 多年。湖州地区地处平原水乡,依山傍水,种植业和蚕桑业发达,湖滩山野、稻田桑园为湖羊畜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饲草。南宋时,随着大量北方移民南下,湖羊的饲养更为普遍。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安吉、长兴接近江东,多畜白羊……今乡土间有无角斑黑而高大者曰胡羊。”

经过当地群众长期驯养和选育,湖羊到明清时已在体型外貌上与北方绵羊有了较大的差异,形成了南方的特色畜种,湖羊公母均无角、鼻梁隆起、耳大下垂、体躯长、四肢高、背腰平直、毛色洁白,具有生长快、成熟早、四季发情、多胎率高等特点。成年羊每年春秋两季剪毛作毡。清康熙《湖录》载:“吴羊头身相等而毛短,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因这种羊为大多产自湖州一带而被称“湖羊”,是我国一级地方保护畜禽品种,也是世界著名的多胎绵羊品种。

湖羊肉味鲜美,一直是当地民众入冬的美味佳肴。小湖羊皮光泽晶莹,皮质轻薄,是制作皮衣的优质原料,在国际上素有“中国软宝石”之称,以“积肥种粮为主,羊毛和湖羊羔皮收入为辅”的湖羊养殖深深扎根湖州传统农业,促成千家万户养殖湖羊,形成了枯桑叶喂羊、羊粪培桑养蚕的良性循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单家独户的湖羊养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趁势而上,形成了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繁育基地,湖羊产业重新焕发生机。2000 年和2006 年,湖羊先后两次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2015 年,“湖州湖羊”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湖羊产业的发展催生湖羊文化的繁荣,湖州各地连年举办湖羊文化节,德清新市镇每年举办“羊肉黄酒节”,南浔练市镇被授予“湖羊文化名镇”“红烧羊肉第一镇”,长兴吕山乡被授予“浙江湖羊之乡”,湖羊文化得到弘扬。

羽毛扇

湖州羽毛扇与苏州的团扇、杭州的折纸扇并誉为中国三大名扇。唐代颜真卿《石柱记》记吴兴旧事,有“姚苌雉尾扇”的记载,距今有1300 多年历史。羽毛扇通常采用洪泽湖、鄱阳湖等湖泊周围芦苇丛中的雁、鹰、鹤、鸱、雕、天鹅、青鸡等野禽的翅尾,用发源于天目山的笤溪水来冲刷,经过选毛、出片、理片、缝片、接管、串毛、装柄、整形、装绒、绘画等大小36 道工序加工而成,每一道工序都有严谨要求。苕溪水质极佳,洗刷后的羽毛色泽光亮,毛质柔韧,清同治《湖州府志》引《湖录》载:“羽毛外来之物,吾郡中溪水刷之,则润泽而有光彩,制亦精致,他处所罕见也。”

湖州羽毛扇向以选料严格、毛片平薄、制工精细、造型美观而闻名。花色品种繁多,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绒折扇等100 余种,质软风柔,堪为消暑纳凉之上品,人们常说此种扇子扇出来的风是“和风”,特别适宜于老、弱、病人及孕妇使用,不会扇出病来,因而被人们誉为“纳凉妙品”,俗称“清凉悠悠鸟毛扇”。湖州民间习俗,男女婚后头年端午回赠长辈礼品必用羽毛扇,名为“端扇子”,相沿至今。2007 年,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公布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铜镜

湖州铜镜始铸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中期,历元代并兴旺于明清时期。湖州镜工艺精湛,兼得苕霅水质清冽,适于磨镜,在制镜行业中堪称第一。所铸铜镜品质精良,世称“湖州镜”,为国之精品,历代都被列为朝廷贡品,更是商人行销的抢手货。成化《湖州府志》云:“郡中工人铸镜最得法,世称湖州镜。”既有官府铸造,又有私家作坊所铸。铸镜店铺多集中在仪凤桥一带,其中以石家镜、薛家镜为最佳。明崇祯《乌程县志》载:“湖之薛镜驰名,薛,杭人,而业于湖,以磨镜必用湖水为佳。”铸镜店铺常在镜背铸字,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在镜面錾龙凤花纹,再嵌以紫铜,磨冶光平,不见嵌痕。湖州镜外形多样,除圆形外,还有菱形、八棱形、葵花形、海棠形、鸡心形等,品种有带柄镜、高镜台等。湖州铸镜业一直延至晚清,后被玻璃镜替代。

彩色套印

湖州的雕版印刷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以独树一帜的闵凌套色印本而闻名遐迩。明末,晟舍闵、凌两家族开创套色印刷,已有大批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套印刻本。按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称:“这在当时是独步天下的,可说是浙江出版史上之最。”套版印刷是中国继活字印刷后对世界印刷术又一次大贡献。套版图书大多为善本秘籍,存世的明代刻本多达四五百种,以私家刻本居多。据陶湘《明吴兴闵板书目》统计,明亡前20 多年中,晟舍闵、凌两家所刻套印本有117 部145 种,台湾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则认为不下300 种,包括《花间集》《武备志》等40 余种印本。官刻本为地方志和乡贤著作,如《湖州府志(成化)》《吴兴掌故集》《松雪斋文集》等,镌刻精秀、色调清晰、赏心悦目,非常热销,不仅使湖州成为与南京、徽州齐名的全国刻书中心,又催生了书商、书肆、书船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兴旺发达。

地方特产
百鱼宴

湖州河道交错,又联通太湖,渔业资源丰富,是池塘养鱼的中心区域。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弃官后偕西施泛舟五湖,在长兴、德清一带隐居养鱼,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养鱼经》。三国时建业(今南京)人杨俊成从长江采集鱼苗,在菱湖查家簖村最早人工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成为掘池养鱼鼻祖。湖州先民发明的桑基鱼塘生态养殖模式,书写了“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的美丽故事。

作为鱼米之乡,捕鱼、吃鱼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中心,菱湖早在唐代就有“水市”之称。市中心鱼巷口是曾经最热闹的鱼市场。船舱里鱼种类繁多,白鱼、银鱼、白虾被称为“太湖三白”,湖虾一入锅即曲身弯腰被称为“弯转”。临河人家只需在窗口喊一声“白鱼一条”或“弯转一斤”,从楼上吊下一只竹篮,起落间就完成了买卖。迎着晨曦而往、披着暮色而回的湖州渔家船承载了太多的艰辛和期盼,也留下了做鱼秧、祭塘、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许多风俗。中国鱼都菱湖数万养鱼技师纷纷走出家门国门,渔技传遍天下。

湖州人特别会吃鱼,也特别讲究,有“无鱼不成宴”之说。因为讲究,所以鲜美,鲜美到把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给迷住了。隋唐时湖州人用盐和酒糟腌制的“鱼鮓”因肉质鲜嫩被征作贡品。张志和、杜牧、皮日休、司马光、张先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湖州吃鱼吃出了诸多传世诗篇。尤其是苏轼,还未到湖州,就耳闻“吴儿脍缕薄欲飞”而心向往之了。到了湖州,面对肥美太湖蟹的诱惑和魅力,竟成了以诗换蟹的馋太守:“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团尖”。

湖州人最会做鱼,天天变花样,日日见新招,普通的鱼被做成了艺术和文化。始创于上世纪70 年代末的“百鱼宴”更是把湖州鱼做到了极致,“到湖州去吃百鱼宴”成了上海人的旅游口号。百鱼宴突出鱼种多、变化多、口味多,通过炸、溜、爆、炒、煎、蒸、烩等烹调术,加工成全鱼、鱼丝、鱼片、鱼丁、鱼条、鱼卷、鱼茸、鱼圆、鱼羹等500 多种菜肴,刀工精细,色香味俱全,每一道都如同一件精湛的艺术品,在国内外屡获金奖,被誉为“中华烹饪一绝”“中华美食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