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云

搜索热词:

当前位置:当代地名 / 行政区划 / 地级行政区 / 详情

潮州市

 2168

 收藏

潮州,广东省地级市,潮汕四市之一。潮州地处中国广东东部,北靠梅州,南濒南海,东邻漳州,西接揭阳、汕头。下辖2个区、1个县,总面积3146平方千米。潮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全国重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中国食品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革命老区苏区、华侨之乡、港澳台同胞祖籍地之一。

地名类型地级行政区
别名凤城、义安郡、潮阳郡
拼音Chaozhou Shi
行政区划

广东省-潮州市

地址湘桥区凤新街道枫春路1号
地名映像

岭海名邦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建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之誉。潮州的灵山秀水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使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潮人故里

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潮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潮人会馆更是数不胜数,素有『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美称。因侨兴,倚侨哺,潮州因纵横四海、搏开拓的潮人而兴盛;桑梓情,赤子心,千万潮人更义无反顾积极投身家国建设。

海丝重镇

潮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港湾、贸易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新时代的潮州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再次扬帆,在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扮演更为精彩的角色,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工艺之都

潮州工艺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是璀璨的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州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潮绣、潮瓷、潮雕、潮塑等广受赞誉的潮州工艺,为潮州赢得『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等美名。

中国瓷都

潮州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宋代的笔架山窑生产的陶瓷制品远销海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繁盛海外贸易的历史见证。如今,成为潮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潮州陶瓷业,也延续了『千年窑火映韩江』的辉煌。

潮菜之乡

潮州菜采山海之馈赠,取海内外烹饪之精华,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菜系。潮州菜馆伴随潮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坊间流传『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潮州菜馆』,更使得潮州菜享誉全球,在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最好的中华料理。二〇〇四年,潮州市被正式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的荣誉称号。

地名的含义

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命名。

地名的来历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命名。

地名的历史沿革

1953年析潮安县城关置潮州市,为粤东行政区驻地。

1955年粤东行政区驻地迁汕头市。

1956年改属汕头专区。

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由汕头专区辖。

1959年撤市置潮州镇并入潮安县。1979年恢复潮州市(县级),属汕头专区。1983年潮安县并入潮州市,由汕头市代管。

1988年12月省政府批准潮州市归省直接领导,享受市地一级管理权限;1989年12月,潮州市为副地级市。

1991年12月7日,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设立的湘桥区(县级)、新恢复的潮安县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2013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将原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划归潮州市湘桥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潮州市境内水系主要分为韩江水系、黄冈河水系和西山溪水系,集水面积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干流和支流共有10 条。潮州市属粤东地区富水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39.22 亿立方米。韩江潮州段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II 类标准,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景象,荣获中国“最美家乡河”称号,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

矿产资源

潮州市境内已发现矿产26 种,共有矿产地87 处。其中,能源矿产2 种,矿产地11 处;金属矿产13 种,矿产地45 处;非金属矿产10 种,矿产地22 处;水气矿产1 种,矿产地9 处。金属矿产主要有银、铅、锌、锡,其次为钛铁矿、钨矿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高岭土、陶瓷土、玻璃用砂、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及钾长石,其次为水晶、云母、磷灰石矿、硫铁矿和毒砂。此外,还有地热矿产地8 处,开发利用中的矿泉水矿产地5 处。

S001_007_002.jpg
动植物资源

潮州市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过渡地带,由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植物生长期长,植物资源丰富。植被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人工果树林、竹林等,组成种类多样而丰富的植被基因库,主要有马尾松、杉木、三尖杉、南方红豆杉、黄杞等。

潮州境内共有陆生脊椎动物600 多种,列为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有4 纲17 目23 科47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蟒蛇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虎纹蛙等。境内水生野生动物种类多、规格高,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有6 纲10 目11 科18种,如鼋、花鳗鲡等。

经济概况

2019 年,潮州市GDP 突破千亿大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流域,介于东经116°22′~ 117°11′,北纬23°26′~ 24°14′之间,东与福建省漳州市交界,北与梅州市接壤,西与揭阳市相接,南与汕头市相邻。境域东西相距77 千米,南北相距82 千米。潮州市濒临南海,海域与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相连。海域面积533 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6 千米。

S001_002_002.jpg

地形地貌

潮州市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在80 ~ 300米之间,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地势北和西北高,南和东南低。市境中部为主要丘陵区,南部平原区中还散布着一些孤丘。较大的盆地有凤凰盆地。南部和东南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沿海岛屿和海岸港湾多。境内1000 米以上高山7 座,最高峰为凤凰山区的凤鸟髻,海拔1497 米。

气候

潮州市地处低纬度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绿,夏长冬短,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2.6℃。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779 小时。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3 毫米,汛期(4 月至9 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8%,枯水期(10 月至次年3 月)占22%。

人口和民族

截至2019 年年末,潮州市户籍人口275.85 万人,常住人口265.98 万人,常住城镇人口175.01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9‰。

畲族是唯一一个潮州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约2870人。潮州市还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有270 万人。

历史人文

历史事件
丁未黄冈起义

1906 年5 月,海阳县(今潮安区)人、新加坡华侨富商之子许雪秋经朋友张永福、黄乃裳引荐,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被委任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遂返粤为武装起义做准备。许雪秋回潮州后,召集何子渊、谢逸桥等同志,决定于1907 年5 月25 日,联络潮梅各属及惠州、钦廉、诏安各路义军同时起义。但由于走漏风声,引起清潮州总兵黄金福、黄冈都司隆启的警觉。

5 月21 日,黄金福派兵数十名进驻黄冈镇,并借故捕去会众2 人。革命党人急于起事营救,便召集党人700 余名,提前于5 月22 日在黄冈镇北郊的连厝坟举行起义誓师,宣布军法十条;接着兵分四路进攻黄冈镇。革命党人陈涌波、余既成身先士卒,率领革命军攻下黄冈协署,夺取守备署、柘林司巡检署、海防厅署及都司署,进而占领全城;擒获巡防营哨弁蔡河宗和都司隆启,诛杀柘林司官巡检王绳武及城守把总许登科,并缴获一批枪械。5 月23 日,起义者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孙”的名义布告安民。

黄冈起义告捷的消息立即震动海内外。许雪秋闻讯即从香港率革命党人回汕头,分赴各地催促举义响应。黄冈被攻克后,潮州官府马上报告朝廷,清廷立即命令闽、粤水陆清兵围堵黄冈城革命军。5 月24 日晚,革命军在饶平汫洲截击前来镇压的潮州总兵黄金福部,25 日晨与清军激战,坚持一天半时间,最终因械劣弹缺,伤亡过重,于26 日退回黄冈。27 日又探知广东水师2000 余人即日来汕,革命党人在权衡敌我力量之后,决定暂时把队伍解散,一部分撤到福建乌山踞守,一部分潜往香港等地的同盟会机关。28 日,清军复占黄冈城,起义宣告失败。

黄冈一役,阵亡、殉难和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共337 人。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潮汕近代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黄冈起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响亮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代表了民主、进步、光明的力量,唤起了民众,在一定范围内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 年11 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抵达潮州后,于12 月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这是黄埔军校创办最早的一所分校。1926 年5 月1 日,因黄埔军校本部改名,分校随之改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

分校校址设在李厝祠,自1925 年12 月创办至1926 年12 月结束,共办二期,先后招收学员990 余人。除招收参加东征的黄埔军校学员(称“学员生”)外,还在惠潮梅、海陆丰各地中学生中招收“入伍生”。

办校期间,周恩来多次到军校学生中开展政治宣讲工作。另外,分校还聘请黄埔军校本校的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担任潮州分校政治教官,聘请共产党员李春蕃和国民党左派党员李春涛等到校授课。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培养了一批革命精英,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共的高级将领,在国共合作历史篇章中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潮州“七日红”

1927 年8 月1 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共2 万多人,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按照中共中央南下广东、争取恢复广东根据地的原定决策,先后撤离南昌城,转战千里,进军潮汕。9 月23 日,起义军占领潮州城,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郭沫若等同时到达。起义军入城后,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农、工、商、学、妇等各界群众团体,帮助农民自卫军摧毁反动民团、打击反动派。9 月30 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起义军撤离潮州。

潮州红色政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7 天,但影响却非常深远。潮州“七日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昌起义军与潮州人民一道并肩作069战,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段光辉历史。

“七日红”给潮州带来了革命的火种,鼓舞和坚定了潮州人民抗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为夺取新民主主义时期潮州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茂芝会议

1927年8月5日, 南昌起义军全部撤离南昌,南下会昌后进入福建,经上杭进入广东,于9月20日开赴三河坝。在三河坝,前敌委员会作出分兵决定,总指挥部率叶挺、贺龙主力约6000 人沿韩江水陆两路南下潮汕。朱德率第九军教育团和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师四五千人留守三河坝,牵制敌追兵。10 月1 日,朱德率领起义军与敌钱大钧部约3 万人激战三天三夜。至10 月6 日早晨,起义军第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着二十军剩下的四五百人从潮州赶到茂芝,带来了第十一军、二十军在潮汕失败的消息。这一消息如一盆冰水泼向第九军指战员,士兵中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不少指挥员也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

10 月7 日上午,朱德在全德学校主持召开军事决策会议,周士第、李硕勋、孙树成、陈毅等20 多位团以上军事干部参加。会议深入地分析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认真地讨论了革命的信仰、方针、路线等问题,最后作出决定: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保留一支完整成建制的2000多人起义部队;继续高举“八一”南昌起义旗帜,将革命进行到底;甩开敌人,“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到敌人力量薄弱且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湘、赣边界寻找落脚点,开展游击战。

会议结束后,朱德率领起义军离开饶平,历经半年多艰难曲折的斗争,经过大庾改编,发动湘南暴动,队伍不断壮大,并于1928 年4 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茂芝会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中央秘密交通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组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不断进行“围剿”和高度封锁,致使先后开辟的几条通往中央苏区的交通线均受破坏。

1929 年下半年,中共闽西特委在闽西成立了闽西工农通讯社,成073为沟通红色区域之间的机要交通网。1930 年10 月,周恩来亲自领导组建中共中央交通局,在闽西工农通讯社的基础上,策划建立“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永定—长汀—瑞金”完整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成为连接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的红色通道,也是保障苏区生存的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

而潮州是这条交通线由陆路到水路的转折点,从香港购置的输入苏区的物资要在此转运——汕头交通站把货物运到潮州竹木门外韩江河面上,与大埔交通站派来的船交接。尽管交通线沿途有千难万险,但在地下交通员的努力下,这条交通线仍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重大的历史使命。

这条交通线成功护送大批领导干部进入中央苏区。在1930 年到1933 年1 月间,由上海经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的领导干部计有200 多人,其中包括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项英、陈云、博古、任弼时、聂荣臻、刘伯承、林伯渠、董必武、瞿秋白、伍修权、李德等。

通过这条交通线,交通员把苏区的钱款送往上海香港等地,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或从白区购买苏区所需货物。

这条中央秘密交通线,从1930 年7 月至1935 年1 月,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坚持了长达4 年多的时间。既写下了党中央、中央苏区同敌人开展特殊斗争的光辉一页,也谱写了东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的光辉篇章。

历史人物

【陈唯实】

陈唯实(1913—1974),哲学家,原名陈英光,又名陈励吾、陈悲吾。1913年出生于潮安县官塘乡。1937年编写《通俗辩证法讲话》、《通俗唯物论讲话》、《新哲学体系讲话》在上海出版,由此成名。抗战时期先后出版《新人生观》、《革命哲学》两本书。1949年建国前随叶剑英南下,参与在广州创办南方大学,任第一副校长兼教育处长。文化大革命中备受迫害,1970年10月被送回潮汕原籍,于197年1月25日因病逝世。

【林大钦】

林大钦(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山兜村人(今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林大钦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

【王大宝】

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名胜古迹

山水揽胜

【潮汕屋脊——凤凰山】

凤凰山坐落于潮州市区以北约40 千米的凤凰镇,是潮州市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

主峰凤鸟髻海拔1497 米,是潮州市最高峰。山势巍峨屹立,终日云雾缭绕,银瀑飞泻,雄伟壮丽。山上花草繁盛,松柏苍翠。站在顶峰环视,群山俯伏脚下,潮州城远近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第二高峰乌岽山海拔1391 米。位于乌岽山山顶以西的凤凰天池,是凤凰山风景区中最迷人的一处景致。

凤凰天池面积约为0.05 平方千米,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自登山大门登临天池,沿路设有526 级石板台阶。逢极寒之时,天池水会结冰。但又因天池所处地区风力极大,致使池周围的石头上寒冰竖直而立,高可尺余,犹如鸟翼背风而起,故成为粤东风景一绝。待春日来临,天池四周漫山遍野近百亩的野生杜鹃花争相盛开,于花间偶遇多种妙生怪石、奇观穴洞,则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游览体验。

位于凤凰山东南翼的凤翔峡原生态旅游区,以“扶阴听瀑”“苍龙饮峡”“银河落汉”等颇具代表性的峡谷瀑布而闻名。踏入旅游区,野花浪漫,绿树成荫,长潭深幽,亭台掩映,索桥悠悠,白鹅戏水,一片诗情画意。景区周围被大片原始森林环绕,空气中氧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出数倍,漫步其间,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凤凰山不仅是山青水绿、云绕峰峦、飞瀑倾泻的旅游胜地,也是驰名中外的乌龙茶系——凤凰单丛的主产区。凤凰山上的古茶树区集中在凤凰镇的乌岽村和凤西村。该区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一大奇迹,也被茶叶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世界罕见的优稀茶树资源”,是广东省乃至中国稀有的茶树资源,是潮州茶叶的瑰宝。现古茶树区在当地数代人的保护以及凤凰山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庇护下,育有200 年以上的古茶树3800 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种凤凰茶王”树。树高10 多米、覆盖面积达600 多平方米、树龄逾600 岁,用它制成的凤凰茶,条索紧实沉重,色乌褐油润,汤色金黄,香气浓郁,味道甘醇,回甘力强,是凤凰单丛茶的典型代表。

美丽的凤凰山还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70 多万畲族同胞一致公认的畲族祖居地,在畲族同胞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因而潮州也就有了“畲族祖地”的美称。至今,凤凰山一带还广泛流传着畲族的盘瓠神话,传承着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等畲族文化。

【粤东菁华——桑浦山】

桑浦山被称作粤东名山,在潮州城西南约20 千米处,山高600 余米,以古时盛产桑树而得名。

桑浦山上林木繁茂,怪石嶙峋,岩洞极多,更有古刹依岩藉洞,比比皆是。其中较著名的是以700 平方米巨石为天然上盖的甘露寺。甘露寺位于桑浦山玉简峰,寺置天然石室之中,是潮州市境内唯一一座石窟寺。寺门由三块大石叠成“品”字形,门上“玉简书院”石刻尚存。寺内依岩凿就的弥勒佛袒胸露臂,笑逐颜开,造型优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清人林大川曾赞道:“甘露禅寺缥缈云中,天然石室鬼斧神工。”

桑浦山东麓有一处东山湖,湖滨散布着丰富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温泉为高温低浓度食盐泉兼弱放射性氡泉,泉水透明,无色无味,适合旅游疗养。矿泉为碳酸钙泉水,水温保持在27℃,适于饮用。由于这里风景优美,花果繁多,泉水清澈,成为潮州市近郊疗养和休闲的好去处。

【奇峰异洞——青岚地质公园】

青岚地质公园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樟溪、浮滨两镇,公园规划面积23.22 平方千米,是一个以青岚溪谷流水侵蚀地貌、香炉山晶洞花岗岩地貌、双髻娘山火山穹丘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兼具火山岩和地质构造等要素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两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印支运动促使海洋变成了陆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世早期,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饶平青岚、坪溪一带火山爆发并伴随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晶洞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体在喜马拉雅运动的抬升作用下凸露于地表。长时间气候与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山体逐渐被夷平、风化与剥蚀,形成了如今由石峰、石柱、石堡、洞穴、崖壁等构成的独特花岗岩地貌和火山地貌景观,也造就了如今青岚地质公园的“怪臼、怪洞、怪石”三大天然奇观。

青岚国家地质公园,集古地质遗迹和生态景观于一处,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地学科考意义,也是大众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重要窗口和旅游观光胜地。

【胜景如珠——韩江】

韩江,古称员江、恶溪,后称鳄溪。潮州人为纪念韩愈治潮八月,改名韩江。韩江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上峰,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梅江为主流,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广东省的五华、兴宁、梅县、梅州和大埔等市、县,在梅州汇合汀江和梅潭河后,自北向南流经潮州、汕头,最后汇入南海,是仅次于珠江的广东省第二大河,也是养育了粤东千千万万客家人和潮汕人的母亲河、家乡河。

2008 年,“韩江潮州河段环境整治与滨江景观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 年,韩江又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故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江河景色,入选全国十条“最美家乡河”。2019 年,韩江潮州段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景象,被水利部纳入全国首批17 个示范河湖创建名单。

【叠翠流金——黄冈河】

黄冈河,又名凤江,发源于潮州市饶平县北部上饶镇大岽坪山麓,流经上饶、饶洋、新丰、汤溪等11 个镇至黄冈镇注入南海,是饶平县主要的水资源河流,是饶平人民的母亲河。

1958 年,黄冈河下游河道相继架起横跨江面的黄冈、南门、凤江、东溪四座大桥。近年来,连结凤江两岸的“黄冈四桥”着力打造“滨江长廊”,全面建设人行道、绿化带。“滨江长廊”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树木花香,江边码头,水天一色。每当夜月升空,江边两岸灯火月色辉映,江面波光倒影,长廊游人如织,美不胜收,是饶平县一处绚丽的景观。

位于黄冈河中游的汤溪水库又称“饶平北千岛湖”,是潮汕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中山岛星罗棋布,岛上栖息着多种水鸟。水库周围群山环抱,潮州八景之北阁佛灯峰峦叠翠,有名贵珍稀的苹婆树等名树。水库西面的桃源溪支流,溪水清澈透底,常年不断,溪中长达1000 多米的石臼形状各异,是一处知名的地质奇观。库区还设有“苏铁蕨”保护区和汤溪镇“鸭仔山”森林公园,形成集健身、美食、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娱乐胜地,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湖山图画——潮州西湖】

潮州西湖,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潮州西湖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濠池”。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一脉相承的纽带。

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等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楼台亭榭、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有活人洞、寿安岩、寿安寺、摩崖石刻、涵碧楼、处女泉、湖心亭、西湖石坊、凤栖楼、芙蓉池等。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且每处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

西湖沿湖最为著名的景点是“处女泉”,因泉眼在山坡草丛中正如深居幽谷羞于见人的处子,故被称为“处女泉”。处女泉泉洞如井,有一米深,泉水极其清冽甘甜。从古至今,潮人多喜用此泉水烹工夫茶。泉边设有茶座,游人到此品茗,一面欣赏西湖的奇光异趣,一面听闻当地人讲述西湖的今古奇观、轶闻传说,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西湖背靠葫芦山,而凤栖楼则位于葫芦山主峰上。葫芦山主峰原有一座四望楼,登楼四望,潮州“三山一水”美景一览无遗。但后来因四望楼年久失修,于是在原址上重新筑楼,更名凤栖楼。凤栖楼由“四望楼”和大型雕筑“凤座”两部分组成,融建筑使用功能与雕塑艺术于一体,更是潮州的一处艺术佳作。

此外,畅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这里曲径通幽,荷花溢香,颇具苏州园林的韵味。池旁设有芙蓉亭,亭西侧还有一处有360 多年历史的寿安古墙遗迹留存。

【海风渔韵——柘林湾】

柘林湾位于潮州市饶平县南部,北靠黄冈河平原,东倚柘林半岛,南有海山岛、汛洲岛、西澳岛,面积约79.3 平方千米,因东岸柘林镇而得名。

柘林湾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柘林湾内的“金狮湾”天然海滨浴场沙滩平缓,风光旖旎,滩沙富含钛铁,是粤东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健身场所。海上温泉“七夕井”属我国罕见的一处海水温泉,泉水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保健养颜之功效。

柘林湾海域内西澳岛涌尾山北侧,有成片的苍劲松柏,树木茂盛,环境幽静,10 万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鹭鸶鸟在这里栖息、繁育,是名副其实的“白鹭天堂”。在柘林湾西岸的海山岛上,有一座宽约七八十米、高约十余米、长约三千米的贝壳冲积岩,它一字横卧于海滩上,挡风阻浪,成为天然的大海堤。岩层由于长年累月经受日晒雨淋、水蚀潮侵,表面鳞皱成纹,而且出现多处天然“ 洞”。乍一看,像一座古长城,城门洞开;又像一条长龙横卧,鳞甲斑斑,被誉为“中华海龙”。

柘林湾风平、浪静、水深、潮差大、淤积少,是一处天然良港,知名的潮州港就位于柘林湾中,是华南地区深水良港之一。在潮州港观潮涨潮落,待朝霞夕照,看柘林湾千帆竞发,赏白鹭归巢,万家渔火。这万千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凤城怀古

【潮州府城】

迨至现在,一般所说的“潮州古城”,是指东起韩江西岸、西至葫芦山及环城西路(原西城墙及护城河东侧)、北起环城北路(原北城墙,包含金山)、南至环城南路(原南城墙及南濠)的面积达2.34 平方千米的区域。而在这方圆2.34 平方千米的古城区中,汇聚了古城墙、广济桥、牌坊街、开元寺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大埕所城】

大埕所城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距县城约14 千米。

大埕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是明代潮州近海地带设置的4 个千户所之一,其他3 个为蓬州、海门和靖海。大埕所城是其中规格最大的一个,也是现存最完整的一个。至清康熙三年(1664 年),大埕所城曾遭拆迁,后又在康熙八年(1669 年)得以重建。重建后的所城呈四方形,全城面积约1.7 平方千米,城墙内外两侧用条石垒砌,中间填土,四门建有城楼,四角各建有敌台。大埕所城地处琉璃岭、尖峰山、小金山南麓,左右有凤髻山、马头山,把守由闽入粤的山道,面朝南海,掌控浙闽入粤的航路,因此成为明清东南沿海抗倭军事要地。在当时,大埕所作为抗倭指挥中心,全力把守着潮州府的安全。朝廷也多次派员增援,大将戚继光、部将王凤山、都司傅应嘉、总兵俞大猷、闽参将张元勋、部属王如龙等都曾前往杀倭平敌,而他们也都在大埕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战乱平定后,大埕所城的居民多以晒盐为业。

至今,这座号称“粤东第一城”的大埕所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均保存完好,城内也基本保存了三街六巷的格局,旧时的衙堂、城隍、坛庙、祠宇、兵营、古井、戏台等遗址错落其间。城内现有居民7000 多人,仍保留着纯朴的民风。

【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位于潮州市韩江中下游西岸,古寨南距潮安庵埠11.5 千米,北距潮州市区16 千米。

龙湖古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 余年历史。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乡人筑寨自卫,“建堡立甲,置栅设堠,鼓以文勇,申严约束,相率捍御,民赖以宁”,邻近村落民众纷纷迁入龙湖寨避难落籍,以致该寨发展成有近50 姓聚居、人口超过10 万的体量。彼时古寨已设五门,迄今尚存南、北二门,门额皆刻“龙湖”二字。龙湖古寨的中央直街长1.5 千米,形似龙脊,所以古寨由原先的俗大埕所城鸟瞰称“塘湖”改为如今的“龙湖”。中央直街的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西门有五官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 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寨中有数以百计建于宋、元、明、清、民国各历史时期且风格各异的宗祠、府第、书斋、宫庙,包括“江南第一女祠”的阿婆祠,乾隆年间潮州知府赠碑的“先生祠”,潮州状元林大钦的出生地,潮州探花姚宏中的“探花府”,古今并存、中西合璧的侨宅“方伯第”等。

龙湖古寨是潮州文化内涵深厚的一个古村落聚居地,是潮学研究的“活标本”。于古寨城楼凭栏远眺,俯瞰古朴民居,遐想千百年前,此地曾商贾云集、平畴百里、烟扬万井、民物殷盈、人文鼎盛,不得不感慨,这座府城南面的繁华埠市确是一座藏满珍宝的“博物馆”。

民居宗祠

【潮州民居】

潮州民居历经各朝代的发展和传承,在吸收了中原先进技术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多类型形制营造法。平面布局上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花园等基本元素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在常用的“竹竿厝”“下山虎”“四点金”等形制之外,逐渐演化出20 多个种类的形制划分。

此外,潮州民居也格外重视建筑装饰,特别是在明清以后,潮州民居的建造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建筑装饰手法具有“潮味”十足的特色:将传统建筑与潮州传统工艺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贝灰塑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地集合,使潮式民居具有金碧辉煌而不庸俗、精致细腻而藏雅韵的特点。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坐落于潮州韩江东岸笔架山麓,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州丁允元将其迁于笔架山今址,至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

韩文公祠占地8.98 万平方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沿石阶而上,有四柱三门石坊。前往拜谒的一路上,需出城、过江,沿山径逶迤,一路视野开阔,眺韩祠于山林中。来到祠下,空间感觉骤然收敛。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须经过51 级台阶上攀。台阶使得谒祠者视线上仰,于是,祠堂的数米青墙,能让人产生高楼杰阁般的感受。随着脚步的前移,建筑的细部接连进入视野,渐次可见后堂的韩愈像。主祠于1984 年修复,面宽18.7 米,进深31.8 米,分前后两进,后进比头进又高出2.5 米。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屋架古朴大方。祠内悬挂着刘海粟书“百世师”、周培源书“百代文宗”等牌匾。待跨过门厅,抬头仰视,在上仰的视角里,后堂的那尊韩文公像刹那间显得格外高大。现祠内保留有历代碑刻35 面、清代对联4 副,是研究韩愈及潮州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尤为成功。韩文公祠的空间,是一个陡然迭起的高潮。它利用地势的高度,让谒祠者感受到韩文公使“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的崇高。

在韩文公祠后来的修缮扩建工程中,又相继辟建了“韩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橡木园、天水园等多个配套景点,这使得韩文公祠成为粤东一处品味优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胜迹,也成为海内外游客抵潮的必游之地。

【开元寺】

潮州开元寺位于潮州城区开元路,旧时为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开元寺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既保留了唐代的基础格局,又凝结了宋、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精华,是一组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全寺现占地面积1 万多平方米。头进是金刚殿,明代建筑,屋面用单檐硬山顶结构。二进为天王殿,建筑特点是檐柱为木石相衔接,层层叠叠,承托檐檩。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红墙丹瓦,雄伟壮观,殿前有月台,环殿四周是石栏。整座殿堂全部采用当时最好的木料架筑,构件之间的拼接毫无锤凿痕迹。开元寺的东侧有地藏阁、香积厨和伽蓝殿等,与地藏阁对应的是西侧的观音阁,观音阁旁边有方丈厅和祖堂等。

寺中还保存珍贵文物一批,如唐代的石经幢,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 铸造的大铜钟,元泰定二年(1325 年) 的石刻香炉,明代的木雕千佛塔,清代雍正版、乾隆御赐的7246 册《大藏经》,以及民国时期该寺方丈释智诚闭关三年刺舌血写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在潮州古城区,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

黄公祠坐北向南,面宽18.54 米,进深25.7 米,是一座二进院落。门楼屋架饰以精美的石雕,门额面刻“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是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块坯”的典型结构。

己略黄公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潮州木雕艺术殿堂:梁枋间饰以形态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梁、桁、柱间的各种穿插构件也无不成为雕刻师傅们施展技艺的好地方。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则是祠内木雕工艺运用到的创作题材,如“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寺”等,一些地方题材也在这里得到体现,如“韩江丽景”。技法上主要采取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色彩上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

【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在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 年),告竣于光绪九年(1883年),历时14 年,耗资26 万银元。

从熙公祠坐东朝西,面宽31.22 米,进深42.25 米,为二进院落。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梁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从熙公祠中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埕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石雕,石雕分别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可谓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从熙公祠内的潮州木雕精美绝伦。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桁、柱间的诸多穿插构件都饰以玲珑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其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

潮剧,又称潮音戏、潮州戏,是中国著名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和闽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潮剧有“南国奇葩”的美誉,它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是潮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历史悠久,原本属宋元南戏的分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潮地之后,一来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的特长,二来结合了潮州话和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形成潮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二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兴生动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于变化。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伴乐分唢呐领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领奏的弦诗乐两类。打击乐分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三种不同表现形式。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演员行当分工严密,富于表现力:生、旦表演突出轻歌曼舞、机巧灵活等特色,丑角形体动作多变,唱腔艺术全国著称。舞台美术民间特色突出,其服饰皆采用潮绣等精巧工艺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发祥地。

潮州音乐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唐宋是其形成期,明清是其演变和发展期。潮州音乐先后接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弋阳、昆腔等),明、清的正字、秦腔、汉调等诸多剧种的熏陶和影响,经过不断的兼收并蓄,形成现如今这种既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又留存中原正音的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它包括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潮州外江乐多种演奏形式,流传曲目多达600 余首。潮州音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亦灵活多样,有三五人组成的弦诗乐、细乐演奏,也有几十人、几百人的潮州大锣鼓演奏。潮州音乐有较强的表现力,既委婉动情,又气势磅礴。潮州音乐还有着独特的音阶和旋律结构,如乐曲以全国绝无仅有的“二四谱”传谱,调式则有重六、轻六、反线、活五、轻三重六等表现不同情绪的多种变化。

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铁枝木偶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体形较小,靠三根铁枝操纵即可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偶人左右两臂,由艺人在幕后操纵。

潮州铁枝木偶戏由皮影戏衍变而成,于宋朝末年随着移民由闽南传入潮州。清时,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艺人们将原本使用的纸幕改为玻璃屏幕,由“影现”发展为“形现”,又因木偶的形象被改为“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且穿有戏装,故亦常被称为“圆身纸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戏的舞台装置与表演程式,将玻璃去掉,改为“阳窗纸影”,但仍保持皮影戏在背后操纵的这一特点。

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9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3人,剧种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铁枝木偶戏基本的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粤东一带婚丧节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配以优美的潮剧唱腔、潮州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发展成为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

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潮州市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是一种用潮州方言创作、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

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弹词是中国南方传统说唱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与北方大鼓组成中国两大说唱文学形式。潮州歌册始于唐代。唐初,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变文”也开始在潮州流传开来。接着,潮地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采用民间故事或历史史实编写成“新变文”。说唱变文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成了最初的弹词。至明清时期,弹词抄写本在传抄中因多有错漏,书商遂抓住时机,开始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此后,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歌册”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

潮州歌册的歌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节,一节用一韵,但夹在叙事中间的一些书信、奏疏、诏令、传话、对话等,则灵活采用多种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四四四四、五五五五、六六六六、七四七四等为一节。换节时可连韵,也可换韵,以押平声韵为主。朗唱时每节末句拉长声音,略作间歇以增强节奏感。部分歌文中间夹有少量说白,简要说明事因、交代事项、转述过程等,使故事连贯、眉目清楚。

潮州歌册的传统题材作品有《陈三五娘》《苏六娘》《二度梅》《薛仁贵征西》等,现代题材作品有《花好月圆》《冤孽姻缘》《红灯记》《白毛女》等。

潮绣

潮绣与广绣总称粤绣,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潮州刺绣源远流长,始自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自明清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家家户户都会刺绣针工。

潮绣是用丝、绸、缎及近代尼龙、人造丝、涤纶、丝绒线、金银线、垫绒线及棉絮、纸丁等为原料制作的,使用的原料、辅料和针法都比其他绣种多。按工艺运用的不同,分为线绣、绒绣、钉金绣,还有与其他工种结合的通锦绣和立体绣等。处理技法可以归纳为垫、绣、贴、拼、缀。针法变化多样,多达200 多种。

传统潮绣是手工刺绣,绣品有戏服、厅堂幔帐、床裙椅披、彩眉绣帐、幢幡宝盖、枕套、扇袋、香包、绣鞋等,表现题材有人物故事、龙凤、博古、动物和花卉等。在传统潮绣工艺基础上,利用特种材料或吸收外来工艺手法,发展出珠绣、抽纱等新的绣种。

潮绣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构图饱满、匀称、鲜明、生动,色彩运用对比强烈,金银色彩又起到调和作用,增强了热烈喜庆的气氛,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中, 金碧、粗犷、雄浑、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尤其为人潮绣作品《九龙屏风》所瞩目,是刺绣的独种工艺。潮绣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清宣统二年(1910 年),潮绣作品《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刺绣作品还于1915 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于1922 年和1925 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箫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地方特产
潮州菜

潮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主干,广东菜三大菜系之一。

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章举马甲柱,斗怪以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迨至近代,由于潮籍海外乡亲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中国名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潮州菜以烹饪海鲜、佐料讲究、食不厌精、清淡素雅见长。潮州筵席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选料广而重海鲜,席上必有一道蔬菜。第二,制作精而重清淡,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潮州菜的烹饪方法,常见的就有几十种,主要包括炆、炖、煎、炸、炊、炒、焗、泡、扣、清、淋、灼、卤、熏、滚、烧等,其中,又以炒、清、淋著称。第三,佐料多而重“合味”。潮州菜为适应众口难调以及调动食物本身的美味,将多种佐料味碟摆上桌面,由食客自行挑选佐料种类调味,其中尤以沙茶酱和橘油最具特色。

潮州菜菜色多样,传统菜品有卤水鹅、厚菇芥菜、护国菜、牛肉炒芥蓝、明炉烧响螺、白果芋泥等,经典菜品包含红烧大排翅、水晶龙虾、韩江花似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盘、满园鲍菊、什锦冬瓜盅、鲤鱼跃龙门、红焖海参、金龟孵卵、芙蓉官燕、满园秋菊、乌鸡炖鱼翅、金笋雪蛤羹、白果焗鞭花、橙汁鳗鱼、玉盏蟹黄燕、千禧麒麟鱼、竹林藏奇珍等。

有人称“食在广州、味在潮州”,潮州菜早就随着潮人的足迹走向国内外,近年来更是倍受青睐。2004 年,潮州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荣誉称号。